生物科技趨勢

醫療行政繁瑣耗時八成,揭密STP直通處理如何翻轉效率瓶頸

患者文書處理耗時冗長亟待解方急
醫療機構每日需處理大量轉診、病歷、醫囑等文件,卻往往仰賴人工開啟傳真、比對病患、分類路由等繁瑣步驟。根據業界觀察,許多行動治療或行為健康機構每天接收數十甚至上百份傳真轉診(referral intake),若以每份文件平均3分鐘處理時間計算,單日就可能浪費3至5小時辦公時間,年累計則逾百個工作日。Prior Authorization(事前授權)流程同樣常見延誤,影響手術排程、人員調度與病患等待體驗。許多醫療團隊形容「每天像是多聘請了2至3位行政人員」,卻依舊難以根本改善。面對這樣的文書瓶頸,直通式處理(Straight through processing,STP)概念應運而生,準備為醫療流程帶來深刻變革。

技術阻礙多樣文件自動化具挑戰前
醫療文件形式多元──PDF、掃描檔、傳真影像、電子郵件等,且內含臨床、保險或行政等資料,呈非結構化模式,與金融領域大量採用EDI(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)或SWIFT訊息等高度結構化數據截然不同。為克服此一難題,STP結合光學文字辨識(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,OCR)、自然語言處理(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,NLP)與機器學習(Machine Learning)技術,先自動分類文件類型,再擷取關鍵欄位(如姓名、出生日期、服務需求等),並應用信心評分(confidence scoring)決定何時可全自動放行、何時需交由人員複核。以某放射科為例,原本須人工分辨MRI、CT、X光等訂單,STP上線後即可將超過90%訂單自動路由至對應排程系統,僅將最少數低於信心門檻的文件推送至審查佇列;長期觀察顯示,機器學習持續優化,複核比例逐季下降。另有物理治療診所客戶導入後,手動步驟從10道降至2至3道,整體文書處理時間減少約80%,為中小型醫療單位帶來顯著效益。

階段性導入策略減負風險並存考量
面對STP應用,醫療機構可採「分階段導入」策略:首先鎖定轉診單(referral intake)或事前授權(prior authorization)等高頻文件,設定合理的信心閾值並保留人員複核機制,以降低誤判與資訊外洩風險;待系統累積修正樣本、信心評分普遍達到90%以上,再逐步擴展至進度報告、醫囑單或其他醫療文件。預期效益包括作業速度提升、錯誤率下降及員工倦怠減輕,相當於再增聘2至3名行政人力;同時,透過HL7或FHIR(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,FHIR)介面將結構化資料「最後一哩」整合至電子病歷(Electronic Health Record,EHR),進一步強化跨部門協同。然而,若過度依賴自動化,可能導致少數罕見病例被系統誤分流,建議建置異常偵測機制並定期稽核。貴機構是否已規劃下一階段的STP應用?讀者不妨思考:哪些文件最適合立即由自動化接手,又在哪些環節仍須仰賴人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