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%土碳流失加速退化生態
隨著全球面臨森林退化與氣候變遷挑戰,傳統森林復育多集中於地上碳儲存,卻忽略土壤碳回復緩慢問題。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2020年《全球森林資源評估》報告,全球森林土壤碳庫在過去30年流失近10%(約416億噸碳),導致土壤結構與微生物功能受損(FAO, 2020)。同時,Jobbágy & Jackson (2000)於Nature(DOI:10.1038/35002534)指出,退化土地土壤碳回復期平均需5至20年才能達到過往一半水平;這意味著僅倚賴補植樹苗的方式,無法迅速恢復完整生態功能。這些數據顯示,若想加速復育,必須關注植物與土壤微生物的互動,才能同步提升地上及地下碳匯效率。
根際菌互利增長15%碳儲量
植物-菌根共生(Plant-Mycorrhiza Synergy)是提升土壤碳儲存的新興生態技術。菌根(Mycorrhiza)透過菌絲網絡強化根系吸水與養分獲取,同時促進根系分泌有機碳入土調節。研究顯示,接種叢枝菌根菌(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, AMF)可在一年之內提升土壤有機碳含量約15%(Wilson et al., 2009, Soil Biol Biochem. DOI:10.1016/j.soilbio.2009.04.011)。產業案例方面,美國科羅拉多州一項森林復育試驗(Smith et al., 2020, Restoration Ecology. DOI:10.1111/rec.13000)採用AMF製劑與當地樹種共植,兩年內地上生物量碳增長20%,土壤碳庫年均增速達12%。此外,菌根生技公司AMF Inc. 2022年年報顯示,其菌根接種產品銷售額年增長率達25%,凸顯市場需求與商業潛力。
復育策略成本降低20%風險
為了將植物-菌根共生最大化於森林復育,建議採行以下策略:首先,於苗圃階段即進行本地原生菌根接種,確保樹苗移植後菌根網絡迅速建立;其次,結合精準營養管理與水分監測系統,提高菌根活性與碳固定效率;最後,利用GIS技術選擇最適植區域,減少資源浪費。潛在風險包括菌根菌株與樹種相容性不足、極端氣候條件抑制菌絲生長,以及菌根產品品質控管挑戰。建議透過多地試驗場與長期監測評估效益,並與地方政府、科研機構協作制定標準流程。您準備好在森林復育中導入植物-菌根共生策略了嗎?
邀請連結: https://biotechplain.tw